心理|做孩子情感的支持者,别等孩子出了心理

摘 要

  文/王雪松 接二连三的学生轻生事件,令人触目惊心。在悲伤痛惜之余,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?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,有没有理解孩子们曾经的心理状态,有没有了解可能的触发因

文/王雪松

接二连三的学生轻生事件,令人触目惊心。在悲伤痛惜之余,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?可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,有没有理解孩子们曾经的心理状态,有没有了解可能的触发因素,有没有辨别孩子的情绪问题。一句话,你是不是孩子情感的支持者。

西安9岁的女孩在书桌上留下两封“遗书”。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:“妈妈,这是我的选择。”“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。”只有9岁的她,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种种美好,就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。而为什么年仅9岁,就会如此绝望,最后选择纵身一跳?

自我否定,是精神层面的自杀。孩子年纪小,对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,遇到挑战和困惑时,他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应对,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,只能求助于爸爸妈妈,向爸爸妈妈倾诉自己对环境的无法预期、对自身不了解的焦虑。

这个时候,顺着他的思路,帮助他把那些藏在事件背后的焦虑表达出来,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大半,他便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,也会渐生出自信。相反,如果孩子的情绪不被体察、接纳,他就会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——“为什么我这么难受,却没有人来关心我,帮助我?”

被忽视、被拒绝、被批评的次数越多,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就会越低,最终无法信任、尊重他人和自己。对孩子来说,被父母无视,等同于被抛弃。日本精神科医生冈田尊司认为:不被父母所爱,不被认同的受伤心情,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自我否定,这样的烙印持续威吓着当事人。

在对话中,让孩子感受到被爱、被需要是扭转孩子自我否定的关键一环。毫无疑问,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,却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沟通。

包括姜文的母亲。我曾看过一个专访视频,姜文提到了一个细节,说1988年,姜文凭借电影《红高粱》一炮而红时,父亲和母亲并没有表现得特别开心,老人家真正在意的是电影中儿子被放缸里三天的那场戏,到底是不是真的。姜文也知道母亲是爱他的,他说母亲去世的前两年,陆陆续续给他包了几个大红包,因为担心姜文那几年没拍戏,缺钱。只是,他们母子的问题在于,一个想听,一个不说。

相比上一代的父母,我们这一代已经好很多了,因为已经意识到忽视教育、打击教育的问题所在,都在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,学着表达爱,学着无条件接纳孩子。

就像袁咏仪一样,很多时候,我们自以为已经做得很好了,也不认为自己与孩子谈话的方式是暴力的,可孩子的感受并不一样。儿子魔童一度非常讨厌她。

一个家庭,最好的教育是无论贫穷或富有,都能在情感上给予孩子充足的滋养。就像傅雷在信中表明的那样:一本正经地说大道理,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一言半语来得有效。从日常跟孩子的交流中,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正当需求,在经济条件范围内,爽快地答应。经济条件不允许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时,需要坦诚地说明情况,孩子会接受父母的真实、体谅父母的现状。如此,孩子成人之后,也会取悦自己并且坦然享受生活。

了解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后,还要学会倾听与共情。孩子从婴儿状态到青春初期,这个成长过程的每一天,都可能经历他们从未遇见的境况,包括人、事物、思想等等,这些境况都会引发他们情绪情感上的反应。而接纳和平复这些情绪情感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,他们会逐渐变得温暖、勇敢、包容、细腻、成熟和智慧。

孩子们需要在父母给予的情感中成长,而不是在没有情感支撑的挫折中无奈地“坚强”。

比共情更进一步的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。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父母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特别的那一个。如果发现周围有谁家的孩子稍微“突出”一点,就会忍不住拿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,恨不能自己的孩子马上超越过去。殊不知这样是在彻底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。

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成长节奏,只有尊重这个现实,才能帮助孩子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健康成长。很多家长之所以掉入自相矛盾之中,无非是一边鼓励孩子去尝试,另一边又死命不肯放手,美其名曰:“我有人生经验,没有我的指导你会多走弯路!”

于是孩子们失去了所有的独立自主机会,包括犯错的机会。而再想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人生、勇敢前进时,他们没有生长出勇往直前的能力。

归根结底,每一位父母,都需要承担起爱的责任,给予孩子应有的照顾、支持、帮助,尤其是在他们的情绪情感上,给予及时的关注、接纳、理解、包容。

做孩子情感的支持者,这是所有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本文作者:王雪松(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)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